白居易的佛教信仰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虔 心 求 佛 白居易的佛教信仰

白居易的佛教信仰

2023-11-18 09:14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白居易见到鸟窠禅师,看着树上危险的鸟窠,对禅师说道:“禅师的住处很危险啦。”

鸟窠禅师回答说: “我看大人的住处更危险。”

白居易不解地问: “我身为要员,镇守江山,有什么危险可言?”

鸟窠禅师回答说: “欲望之火熊熊燃烧,人生无常,尘世如同火宅,你陷入情识知解而不能自拔,怎么不危险呢?”

白居易若有所思,又换了个话题,问鸟窠禅师:“什么是佛法大意?”

禅师回答说: 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

白居易讥笑说: “这话连三岁小孩都会说。”。

鸟窠禅师说: “虽然三岁小孩能说得,但八十岁老翁却未必能做到。”

白居易豁然开悟,对鸟窠禅师更加敬重。此后,他经常去亲近鸟窠禅师,从禅师那里感悟到更深的禅理。

白居易通过与禅僧往来论道,对禅宗悟解劝力也日渐深厚,作为一个诗人,他经常将自己对佛教的见解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。如《读禅经》:

“须知诸相皆非相,若住无余却有余。言下忘言一时了,梦中说梦两重虚。空花岂得兼求果,阳焰如何更觅鱼。摄动是禅禅是动,不禅不动即如如。”由此不难看出他对佛教和禅的领悟程度。白居易还在其《赠杓直》诗中云:

“近岁将心地,回向南宗禅。进不厌朝市,退不恋人寰,自吾得此心,投足无不安。”他还在诗歌中说:

“目昏思寝即安眠,足软妨行便坐禅,身作医王心是药,不劳和扁到门前”。他曾观照自己的前世为诗僧:

“辞章讽咏成千首,心行皈依向一乘。坐倚绳床闲自念,前生应是一诗僧。”由此可见,白居易已经将参禅作为他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。

白居易在晚年之后,对佛教的信仰开始由早年的崇奉禅宗转向对净土的信仰。白居易对净土的信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。一是对弥勒净土的信仰,二是对弥陀净土的信仰。尤其是后期对弥陀净土的信仰,成为白居易晚年的主要信仰。

一、白居易的弥勒净土信仰

白居易由禅宗转向对净土的信仰是从弥勒净土信仰开始的。唐大和九年(816)夏,白居易63岁,他在东都长寿寺与大比丘道嵩、存一、惠恭等60人,以及优婆塞士良、惟俭等共80人受八关斋戒,祈愿往生兜率陀天弥勒净土。从此他的信仰由参禅开始转向了净土。当时与白居易一起受戒者,施舍净财请人画了一幅《兜率陀天弥勒上生内外众图》,

白居易亲自为之作赞。开成五年(840)他又作了一篇《画弥勒上生帧记》,他说:

“愿当来世,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,随慈氏下降,生生劫劫,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,终成无上道。”表明了他对弥勒净土的坚定信仰。据《全唐诗》载,白居易还作诗表明自己对弥勒信仰的虔诚:

“吾学空门非学仙,恐君此说是虚传。海山不是吾归处,归即应归兜率天。”白居易还作有《画弥勒上生祯赞》赞文序言如是:

“曲躬合掌,焚香作礼,发大誓望,愿生内宫,劫劫生生,清静供养”。又云:“有弥勒弟子白乐天,同誓愿遇是缘,尔时稽守当宋下生慈氏世尊足下,致敬无量。”而说赞曰:

“百四十心,合唯一诚,百四十口,发同一声,仰慈氏形,称慈氏名,愿我来世,一时上生”。

从以上的诗文中可以看出,白居易在接受弥勒净土信仰之后,不仅与许多同道发愿往生弥勒净土,而且供奉弥勒菩萨像,朝夕焚香礼拜,口称弥勒名号,求生弥勒净土。

二、白居易的弥陀净土信仰

白居易在深深信奉弥勒净土的同时,又笃信弥陀净土。他曾舍钱三万,让画工杜宗敬按《阿弥陀经》和《观无量寿经》的内容,画成高九尺,宽一丈三尺的巨幅图画,阿弥陀佛坐在中间,两旁为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胁侍菩萨,画周围是“天人瞻仰,眷属围绕,楼台伎乐,水树花鸟,七宝严饰,五彩彰施,烂烂煌煌”。画成之后,白居易“焚香稽首,跪于佛前”,发愿说“西方世界是清净土,无诸恶道及众苦。愿如老生病苦者,同生无量寿佛所。”(《白居易全集》卷七十一《画西方帧记》)之后,他还专门作了《画西方帧赞》和《画西方帧记》。

他还作有《病中看经,赠诸道侣》诗,诗云:

右眼昏花左足风,金蓖石水用无功。

不如回念三乘乐,便得浮生百疾空。

无子同居草庵下,有妻偕老道场中。

何须更请僧为侣,月上新归伴病翁。

白居易在本诗中阐述了自己对老来所患疾病不以为意,认为世间的生老病死是谁都无法逃掉的,只有自己了脱了人世的轮回之后,才可不受人间病痛的困扰。

白居易在生命的最后几年,辞去官职,尽遣侍妾,隐居香山专修念佛三昧。他在香山念佛期间,写了一首念佛偈,字里行间表现了他求生弥陀净土的坚定信念。偈云:

余年七十一,不复事吟哦,看经费眼力,

作福畏奔波。何以度心眼?一句阿弥陀。

行也阿弥陀,坐也阿弥陀,终饶忙似箭,

不离阿弥陀。达人应笑我,多却阿弥陀;

达又作么生?不达又如何?普愿法界众,

同念阿弥陀!

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在晚年既很少诵经,也很少做佛教的其它弘法事业。他完全将心思用在专心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上了。对这位曾经经历过多次宦海浮沉,人生波折的文人来说,功名利禄,荣辱得失,对他来说都不过是过眼云烟,再也唤不起他的任何兴趣。现在惟一可做的就是为自己的将来求得一个好的归宿。在经过多重选择之后,他选择了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一法门,并将此作为自己晚年的惟一事业。

白居易不只是对佛教信仰,而且他还把这种信仰落实在修持实践中。他的修持实践之一是定期吃斋持戒。其《斋居》诗云:

“香火多相对,荤腥不久尝”;其《斋月静居》诗云:

“荤腥每断斋居月,香火常亲晏坐时”。在其斋戒期间,除了吃素断食荤腥之外,他更严守佛教五戒以及不歌舞观听、不卧高广大床、过午不食之戒律。不仅持戒,他还经常坚持坐禅实修。他曾写有一首《在家出家诗》,在这首诗中,诗人描写了其坐禅的体验和不受外界干扰的坚定意志。诗云:

衣食支分婚嫁毕,从今家事不相仍。

夜眠身是投林鸟,朝饭心同乞食僧。

清唳数声松下鹤,寒光一点竹间灯。

中宵入定跏趺坐,女唤妻呼都不应。

白居易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,他性格刚直,见到不平之事,敢于直言进谏,虽然因此得罪了权贵,屡遭贬谪,但依然能够以佛教的平常心来对待。在信奉佛教之后,他对功名利禄和权势纷争都视若浮云,而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念佛修行上。他以佛教的思想来为人处世,不仅全身远害,而且使自己始终保持宠辱不惊的乐观心态。

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

白居易是唐代的伟大诗人,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,自称香山居士。唐朝文人中,白居易与佛教僧侣往来最为密切。《五灯会元》之四上有如下记载:

“杭州刺史白居易,字乐天,久参佛光,得心法,兼禀大乘金刚宝戒。元和中,造于京兆兴善法堂,致四问。十五年,牧杭州,访鸟巢和尚,有问答语句,尝致书于济法师,以佛无上大慧,演出教理……复受东都凝禅师八渐之目,各广一言而为一偈,释其旨趣,自浅之深,犹贯珠焉。凡守任处,多访祖道,学无常师,后为宾客分司东都,罄己俸,修龙门香山寺。”

贞元十六、十七年间,白居易两度到洛阳,参访了东都圣善寺法凝禅师。求得观、觉、定、慧、明、通、济、舍八字心要,并发挥为八渐偈。可以说法凝禅师是他的佛学启蒙导师。贞元十九年,他从佛光如满禅师处接受斋戒。他退居后,和在香山寺的佛光如满禅师结香火社,遂自称香山居士。他与佛光如满的情谊延续了三十五年之久。白居易曾与翰林学士钱徽一同学习金刚三昧经,四度至长安兴善寺问道于大彻禅师,转向南宗禅的参究。他写道:“已年四十四,又为品官……近岁将心地,回向南宗禅,外顺世间法,内脱区中缘,进不厌朝市,退不恋人寰,自吾得此心,投足无不安。”

又在《闲吟》一诗中写道:“自从苦学空门法,销尽平生种种心。”可见白居易对佛学的体验是十分深刻的。他曾观照自己的前世为诗僧:

辞章讽咏成千首,心行皈依向一乘。

坐倚绳床闲自念,前生应是一诗僧。

白居易被贬到江州,忠州时,开始学习坐禅,和兴果寺神凑禅师、东林寺智满禅师等交往甚密。在东林寺藏经楼读慧远大师文集深受启发。他后来将自己的文集奉献给与他有缘的寺院收藏。如庐山东林寺、洛阳圣善寺、苏州南禅院的千佛堂、龙门香山寺等都收藏有他的诗文集。

以文学的生花妙笔来阐发佛学的精奥真谛是白居易晚年的理想。他说:“愿以今生世俗文学放言绮语之因,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。”

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曾参访鸟巢禅师。鸟巢道林禅师见秦望山上松枝茂密,就居于树上,有如鸟儿筑巢而居,故人们称他为鸟巢禅师。白居易仰观禅师在树上摇摇欲坠,迷惑地说:“禅师住处甚为危险。”禅师说:“太守的处境比我更危险。”白居易说:“弟子为一州太守,住镇江州,何险之有?”禅师说:“你身居官场,明争暗斗,识性不停,譬如薪火炽燃,怎么不岌岌可危?”白居易请教道:“什么是佛法大意?”禅师说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白居易说:“如此简单的道理,三岁小孩也知道。”禅师说:“三岁孩童虽会说,但是八十岁老翁却未必了解其意。”

白居易除了自己皈依佛门,持斋守戒外,还大力倡导放生,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普度众生。他写下了《放旅雁》、《放鱼》、《赎鸡》等放生诗。他写道:“常慕古人道,仁信及鱼豚,见兹生恻隐,赎放双林园。”

白居易在晚年最钟爱香山寺的幽静,以香山寺为他最后的归宿地。他写道:

空门寂静老夫闲,伴鸟随云往复还。

家醖满瓶书满架,半移生计入香山。

爱风岸上攀松盖,恋月潭边坐石棱。

且共云泉浩缘境,他生当此作山僧。

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,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他合三万两俸银请人按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彩绘大型西方极乐世界图及弥勒像、西方三圣像、日日焚香顶礼,十分虔诚。并且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共登莲城。他的《念佛偈》流传广远,至今仍脍炙人口:

余年七十一,不复事吟哦。

看经费眼力,作福畏奔波。

何以度心眼,一声阿弥陀。

行也阿弥陀,坐也阿弥陀。

纵饶忙似箭,不废阿弥陀。

日暮而途远,吾生已蹉陀。

日夕清净心,但念阿弥陀。

达人应笑我,多却阿弥陀。

达又作么生?不达又如何。

普观法界众,同念阿弥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